非遗传承接续文明 > 返回首页

相遇邛崃,发现非遗之美

在邛崃平乐地界,一路可见绿竹漪漪,或伴水而生,或长于山坡,风起云动,绿浪翻滚,气势磅礴,竟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竹海。正因为这片竹海,邛崃平乐衍生出了许多与竹相关的产业,其中瓷胎竹编和竹麻号子,就是从中滋生而保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沿着穿镇而过的白沫江,踏着青石铺成的道路,赏千年榕树,走进古风蔚然的建筑群,穿越古桥,来到平乐古镇竹编一条街,这里家家户户都有竹编工艺品出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瓷胎竹编传承人游伟的工作室,就在这个古色古香的街巷里。一入工作室,两壁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瓷胎竹编展品,门口两旁工作台上,除了工具,还有未完成的竹编和细如发丝的竹篾。

 

 

瓷胎竹编在平乐镇竹编艺术中最具代表性,既有实用性,也有观赏价值。因独具地方特色,而一直作为中国对外贸易商品和国际文化交流的展品,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瓷胎竹编作为一项精细的工艺,无论是选材还是制作,都格外严格。经匠人多方创作比对,结果得出邛崃平乐的慈竹,因材质柔韧性好,节间长等特质,最为合适。瓷胎竹编编织手法,有挑一压一、挑二压二、挑三压二,竹丝沿瓷胎紧扣,经纬纵横,编织而上,疏密相间,粗细交织,根据图案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编织工艺,这相当考验编织者的技艺。简单归纳,瓷胎竹编就是“精选料、特细丝、紧贴头、密藏头、五彩图”。哪一项都不容忽视。

 

 

除了开竹编厂,带动镇上居民共同发展和传统收徒传承外,游伟坚持把技术带出去。他到过大城市,参加过政府组织的教学活动;也去过偏远乡村,为农民传授瓷胎竹编的技巧。为加强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游伟的工作室还先后与四川农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成都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并与省内外夏令营机构、旅行社合作,进行非遗合作研学教育,传授传统技艺,弘扬传统文化。

 

 

如果说瓷胎竹编是手艺人的心血,那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竹麻号子则是灵魂的高歌。

 

竹麻号子,是平乐镇造纸工人在打竹麻时所唱的一种劳动号子,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主要流行于成都所辖邛崃境内平乐镇的金华村金鸡沟、金河村杨湾、同乐村的芦沟以及花楸村等地。

 

 

手工造纸是一项繁重且艰辛的劳作,一般需要二十几人相互配合,耗时约三个月,才能完成所有流程。为缓解疲劳,有人就开始唱歌,刚开始是单一、随性地唱,看见什么就唱什么。后来,慢慢地发展到由一名工人领唱,然后大家一起合唱。随着号子的节奏由慢到快,大家的情绪随之高涨,手上的动作也越来越快,无形中,疲劳感就没有那么强烈了。再后来,到了竹麻号子传承人杨祚钦一代,号子逐渐规律起来,分了上工号子、中午号子和收工号子。其中,收工号子吼得最欢,因为要回家了,大家都高兴。

 

在邛崃,除了竹麻号子和瓷胎竹编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3项成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邛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1个,非遗文化在这里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这些年,邛崃市文旅局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采取了许多方法和措施。例如,在邛崃市文化馆大厅展示部分非遗项目;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传承保护活动,让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古镇、进景区等;还积极探索“非遗+文创”和“非遗+旅游”的发展模式,推进“农商文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旅游发展,等等。

 

另外,他们还开展非遗数字服务资源建设,推出邛崃市文化馆非遗专题系列推荐,通过线上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让群众能足不出户了解邛崃非遗,传承非遗。

 

 

邛崃文旅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非遗是活的历史艺术,承载着劳动人民智慧,保护和传承是他们不变的初衷。但对于非遗而言,融入新时代生活、体现当代价值、涵养文明乡风、凝聚精神、讲好故事,也是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