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成都市启动了第三轮第一批“挂包帮”工作,成都市国税局定点帮扶邛崃市大同乡孔家山村,青年干部阎刚毫不犹豫地申请驻村。“我生长在农村,知道农村生活艰苦,但是越艰苦的地方,越需要年轻人为之付出。两年的驻村时间不短,我希望能够多做些实事,帮助村民早日致富。”这是阎刚的回答。
“晒掉了一层皮,也就更了解村子了”
在他的村情调查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村民的困难和期望。有老人想要经常能看见女儿,有大龄单身汉想要找个媳妇儿,有的想要能有一条直通家门的大路……事无巨细,写在本子上,也记在阎刚心坎里。在乡党委的支持肯定下,一个孔家山村发展规划逐步成型。
在驻村一个星期后,阎刚就向成都市国税局党组提交了《孔家山村扶贫工作进展情况汇报》,以精准扶贫、自我造血为思路,开出4剂帮扶计划“药方”,得到了成都市国税局的肯定和支持。
第一剂药方-----修路
“你看这山上的竹子,只要拉到路边就是钱。”7组村民王家全高兴地指着路边的山坡,那里有他的10多亩竹林。“一直就盼着路修到7组。”
在成都市税务局的资金支持下,阎刚优先修建7组的道路。他每天都到现场了解情况,逐一查看水泥标号,了解混凝土中沙石与水泥的比例,用尺子一段一段地测量路基的厚度……同时也监督施工质量。奋战1个月后道路贯通,运输难的坚冰打破,一池水活了,曾经无人问津的700亩竹林成为抢手的“香饽饽”,此举为村民增加年收入50万元。
在此基础上,至2014年底,阎刚进一步为孔家山村筹融资120万元,又建成水泥组道4条共5公里,带领村民用一年半的时间,在大同乡率先实现了全村组道百分之百通水泥路的目标,使村里的竹子等林产品实现了大量外运销售,惠及孔家山村60%以上的村民。
第二剂药方-----种植优质高山茶叶
孔家山的气候与土壤十分适合种植茶叶,当地村民有种茶、采茶的传统,但多数凭感觉施肥喷药,品种也是多年不变。阎刚说服村里的茶叶种植户,大胆引进新品种,2013-2014年,通过成都市国税局资金支持和邛崃市财政扶贫拨款,村里共投入资金43.5万元,新辟优质高山茶园490亩,与村里原有300余亩老川茶一起,形成了近800亩茶园的规模效应。阎刚还自费请来专家,教村民把最新的技术应用到茶叶种植中。2015年,因村里2014年购买茶苗的财政补贴还没不到位,他又私人垫付了5万元茶苗款,全力推动茶叶产业发展。仅凭300亩老川茶种植管理技术的提高,村民2015年的种茶收入比2013年增长30万元,提高了近50%。2016年490亩新品高山茶产出后,每年为村里带来150万元的销售收入。
第三剂药方-----发展绿色生态养殖业
孔家山村有丰富的山区林地资源发展绿色生态养殖业,阎刚鼓励村民养殖成都麻羊和跑山鸡,打造“林下经济”产业。他自己出资3000元资助在跑山鸡养殖上有积极性的年轻人。2015年,全村麻羊和跑山鸡的数量已由2013年的210头、2000只增加到540只、3000只,为村民带来50万元的年销售收入。
第四剂药方-----打造乡村旅游业
阎刚利用孔家山村优美的自然景色,提出打造乡村旅游业。2014年,他抓住机会,利用邛崃市水利局拨付的20万元,带领村民整修了村里的南冲塘,将蓄水能力由4000立方米提升到7000立方米,既更好地满足了村民生产用水需求,又使南冲塘面貌一新,成为孔家山村一道景观,并建起以“一个土灶、一锅土菜”为卖点的第一家农家乐,具备了垂钓、品茗、餐饮等休闲娱乐功能。此外,他还解决了村委会用电问题并接通了互联网,让孔家山村这个山里的村庄有了信息通道,融入了外面的世界。
到2014年底,全村大多数家庭在从事玉米种植的同时,在村内有了自己的经济副业,选择适合自己的增产增收之路。如今的孔家山村,林盘整治初见成效,林下经济成为致富“新引擎”,乡村复合产业链逐步形成。条件改善后,一些在外地打工的村民开始逐渐返乡创业。全村2014年人均收入达到9360元,比2012年增收3000元,增长47%。
关爱山区留守儿童
在经济条件转好后,孔家山村加大了对村里贫困户、特困户、五保户、残疾人的帮扶力度,让群众切切实实体会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其中,村里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又牵动了阎刚的心。为此,他和同事联合社会爱心人士,发起了“我在深山有远亲”活动,号召与留守儿童家庭结对子。邛崃市税务局14名干部家庭率先响应,与孔家山村11名留守儿童进行了结对帮扶,重点在精神上、物质上给予山区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后来,这一活动被推广到全社会,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关注和参与。目前,“我在深山有远亲”活动已从大同乡孔家山村拓展到大同乡、天台山镇、水口镇、平落镇、临济镇、高何镇等多个邛崃市贫困乡镇,成功结对300多个家庭,150多名山村儿童得到了关爱和帮助。“我在深山有远亲”活动在2018年获得“四川省十佳志愿者组织”称号,近年来,获得新华社、中国文明网等众多媒体关注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