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家庭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锦江区文明办开展了第三届锦江区“文明家庭”推荐评选工作,最终有2户家庭获得“四川省文明家庭”荣誉称号,9户家庭获得“成都市文明家庭”荣誉称号。
刘晓琴,女,汉族,1973年5月30日出生,一家四口居住在成都锦江区莲花中路1号,是小区物业一位普通员工。
刘晓琴与丈夫刘勇青梅竹马,1995年结婚,是身边朋友羡慕的一对恩爱夫妻。两人婚后生了一个女儿,遗憾的是,医生告诉两人,女儿患有唐氏综合征并伴有先天性心脏病。2003年,刘勇在一次意外中摔断脊椎,造成高位截瘫。彼时,夫妻俩的大女儿6岁,小女儿才2岁。“他住院那年,我们家花了几十万元的医疗费,我婆婆把房子都卖了来治病,我天天奔跑于医院······”
坚守诺言,15年不离不弃
上有老人,下有幼女,还有瘫痪的丈夫需要照顾,那段时间,刘晓琴在人生低谷中挣扎着。谈起往事,刘晓琴几度哽咽,“我就在一天天的医院陪护和担忧中走过来了。”开朗的丈夫得知自己高位截瘫,也许下半辈子都会在轮椅上度过,一时无法接受。看着日渐憔悴的妻子,怕自己拖累她,就劝妻子离开他。
当时30岁的刘晓琴从未想过要离开这个她认定的家,更没想过要离开自己的亲人。“我的女儿与丈夫需要我的照顾,我怎么能离开他们?我的父母也教育我,无论如何都要把这个家照顾好。为了让丈夫放心,我写了保证书:只要我活一天,就照顾他一天。他看到我这么执着坚持,也积极配合治疗,至少在精神上,他振作起来了。”
这么多年来,刘晓琴细心照顾着家人,不敢让自己病倒,因为自己要是倒了,谁来照顾丈夫与女儿?刘晓琴现在住在一楼的家,是刘晓琴父母的老房子,房子连接着一个木制小阳台,旁边有一个小花园,花园里几十种花草环绕着阳台,美不胜收。推开小阳台的栅栏,是一条渐斜的水泥路直通小区道路。“我心想,修一个小阳台,种一些他喜欢的花草,他的心情就会好些。”当丈夫在家烦闷了,他就推着丈夫到阳台上,看看满园的花草散散心。为了让刘晓琴方便照顾家中的丈夫与女儿,社区为刘晓琴安排了一份车辆管理员的工作。如果家里有急事,刘晓琴就能很快赶回家中。
乐观生活,工作家庭两不误
“十多年来,我的生活好多了。首先是丈夫接受了现在的自己,并且乐观地活着,偶尔还会邀约朋友来家里聊天,这是让我最开心的事。我的朋友、同事,还有社区、街道等各级残联、社会各界爱心人士,都给了我们生活上的帮助,这让我们一家人生活更有信心。”刘晓琴说。她指着大女儿身上白底蓝花的连衣裙说:“这是前几天志愿者们为她送的新裙子,她可高兴了。”生活的磨难并未让刘晓琴灰心丧气,她尽力让身边的人快乐。丈夫最喜欢吃她做的菜,她就每餐都慢慢地喂他。一边吃饭,一边与丈夫聊天,是她最幸福的时刻。丈夫刘勇说:“十多年啊,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她都没有离开我,我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对妻子的感激。”
提起刘晓琴,莲花社区的书记也被她所感动:“她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道德高尚。面对困难不抱怨,迎难而上,在她身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让人佩服。社会需要更多的这样积极乐观的人。无论对待工作还是家庭,她的高度责任感与对生活的热情都值得更多的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