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天府 神秘蜀道 天府文化云讲堂带您漫游唐诗中的魅力蜀都> 返回首页
“花径缘客扫,蓬门为君开!”

立冬未几,晴空暖阳。一句悠扬大气的开场白后,新一期的天府文化云讲堂在杜甫草堂内欣然展开。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得主周啸天作为主讲嘉宾,以与主持人周东对谈的形式,讲述李白、杜甫、高适等与蜀都的传奇故事,赏析他们在蜀地留下的名诗佳作,共话成都这座诗意之城的独特魅力。

图左·周东  图右·周啸天
自古诗人皆入蜀 翰墨天府千情千面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蜀地更是诗歌富地,从这里走出过无数名人大家,司马相如、陈子昂、李白、三苏……同时,也不断有名家大师入蜀,以杜甫为代表,唐代进入蜀地的诗人就有很多,如王勃、高适、岑参等,所以有“自古诗人皆入蜀”一说。他们在蜀地留下的诗歌灿若繁星,笔下展现出的翰墨天府千情千面,“蜀地历来就是一座诗歌文化高地。”周教授说。
提到蜀地与唐诗的关联,不得不首先想到李白。这位年轻时便游历于蜀地各处、后出川于长安一举成名的“谪仙人”,其在诗歌文化方面的至高成就千年难以撼动。写下名篇《蜀道难》时,他还非常年轻。《蜀道难》本是一个乐府古题,但前篇均不出众,唯李白此篇大放异彩,成为其代表作之一。从江油出发,李白到过成都、峨眉山,后又乘舟抵达渝州,所以,他笔下的“蜀道”,是广义上的蜀道。“写《蜀道难》时,李白集中写的是由秦入蜀,从长安到成都这一段蜀道,其中加入了他很多的想象。《蜀道难》是结合了知识性和兴趣性的写作,能成此篇,千古难得。”周教授说道。至此,蜀道之奇险也更为人知晓。一唱三叹间,那些关于蜀道的绮丽想象至今仍在延续。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李白像(据故宫南薰殿藏品摹绘)

与作《蜀道难》未到“现场”多用想象不同的是《峨眉山月歌》,此诗写的是李白初离蜀地从眉山到青神小三峡途中的所见所感。“四句诗叙事间将五处地名流畅衔接,有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感觉。这五个地名,在空间上、时间上不受任何拘束,读完甚至感觉不到,只有李白的诗歌可以做到,这是最绝妙的,由此也奠定了李白的诗风。”周教授总结道。诗中山月和江水共同编织出的千里蜀江行旅图,意向一高一低,一远一近,意境清朗秀美,也同样为人称道。
常言道“李诗不可学”,与李白诗风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作为“入川”代表,杜甫在成都停留了3年零9个月。成都不仅是他的栖身之所,在成都的这一段时光也成就了他诗歌创作中的一个巅峰。“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作为到达成都后作的第一首诗,《成都府》描述出了杜甫初到成都时喜忧交并的感情;“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细雨》透露出了杜甫对于成都的感恩之情;“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中杜甫对于朋友到来的欢欣之情溢于言表……杜甫看似波澜不惊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迤逦写出,明白如话,却蕴含了深沉的情思,耐人咀嚼。这些名篇佳作中关于成都的描写更是金句频出,“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丝竹之乐、重重红花、潺潺溪水、稀稀水鸟……美好成都跃然纸上。
 

杜甫草堂·茅屋故居  图据视觉中国

杜甫在成都创作的240余首诗作中,最为著名的还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是杜甫在成都的一个代表作。在那个寒风暴雨的夜晚,联想到天下疾苦,他深深感慨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就是杜甫长久以来一直都饱含着的民胞物与的情怀。”周教授强调道。
江山之助并人文之重 锦江之水滋养出诗意成都
如今,人们提到唐诗,言必称“李杜”。而这两位杰出的代表都与成都有着重要关联。溯流锦江,上游有杜甫的草堂,下游便是薛涛井与望江楼;言及文人学士,司马相如、陈子昂、三苏、杨慎……成都缘何会不断出现在唐诗画卷中,又因何成为一座诗意之城?“这离不开蜀地的富庶、雄奇的自然山川、人文的厚重、繁荣的音乐文艺。”周教授分析道。文化的繁荣离不开稳定的社会和经济环境,蜀地素有“天府之国”“天下粮仓”之称,在此基础之下,文翁化蜀,人文历史得以进一步发展。同时,得江山之助,蜀地山水雄奇,对这里的人们有着自然的熏陶,山川江河便也成了诗词的一部分。同时,周教授还认为,诗歌、音乐、舞蹈等有着文化艺术之间的共性,所以“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的成都自然能孕育出繁荣的诗词文化,成为培育诗人的摇篮。蜿蜒沉静的锦江之水,滋养出了别样诗意的成都。
而对于普通人如何写好传统诗,周教授也给出了自己的经验:选题立意应先于平仄韵律。即可以先跟着先人的佳句研习推敲,写作前第一步应清楚主题立意,先选好意向,不必急于考虑诗句的平仄关系。
成都,一座孕育和滋养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诗意之城,它可以有“九天开出一成都”的豪迈,也可以是“润物细无声”的温柔。它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舟一灯都透露出诗词美学的情趣,引领着古今无数人具体而真切地感受生活之曼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