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和街道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机制建设激活资源优势,锻造长板、补齐短板,全力构建文明实践生态圈。一是创新“书记沙龙”机制,实现域内横向交流。“书记沙龙”按照案例共享、难题共解、资源共通、方法共创的原则,以“每月一聊”为主要形式,进一步强化社区书记作为文明实践工作“领头羊”的重要作用。二是试点打造社区直播间,促进流量持续增大。实践所以清林社区为试点,创建“城南创星空间”,轮流由社区书记、骨干志愿者等进行直播,打造居民喜闻乐见的“明星”书记、“明星”志愿者作为代言人,开展了技能培训、手工醪糟制作、彭州十三品推介等公益直播5次,宣传推介本土好故事、好产品等,扩大彭州文创产品影响力,实现直播带货,回流反哺社区基金。三是建立常态积分回馈机制,盘活多元社会资源。充分整合蓉锦文化等70余家企业商户,彭州市人民医院、彭州实验幼儿园等30余家共建单位资源,补充资源网络配置,扩大资源网络覆盖面,建立志愿服务积分回馈激励机制,以积分串联“商户优惠券”、“有偿服务打折”等方式,提高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参与度。

丹景山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充分发挥山、水、花、堰、茶、文等当地资源禀赋,搭建宣传平台、创新教育形式,在拓宽科学理论传播覆盖面的同时为当地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思想道德内涵。联合丹景山景区管委会整合关口老火车站景区的观景“小火车”,积极发展以火车为载体、理论宣讲为灵魂的沉浸式乡村游览方式,倾情打造“流动式”理论宣讲品牌,开展宣讲活动100余场,服务5000余人次。宣讲内容与沿途白塔、佛山古寺、皂角岩隧道等景观相结合,融入国家发展政策、彭州发展沿革等内容,通过沿途风景向游客们直观展示出丹景山镇在各级党组织带领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的成果,让党的创新理论变“概念化”为“形象化。按照“一村一堂屋”的思路打造了具有涵养德法“家风馆”、特色文化“展示厅”、民生政策“宣讲站”功能的10个川西特色主题堂屋,开展理论宣讲、礼仪培训、传统手工制作活动200余场,服务群众5000余人。整合位于丹景山脚下的湔江老街,打造老街堂屋、开元剧场、丹景祥云台等文化业态,开展“牡丹文化节”、“牡丹水墨书画交流会”、“汉服巡街”等20余场沉浸体验式的特色活动,吸引游客30000余人次,用优秀传统文化占领群众思想阵地,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不断探索以“文化”涵养“文明”。

彭州白瓷艺术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位于四川省彭州市隆丰街道,以打造“天府文化 彭州白瓷”区域品牌为目标建立彭州白瓷文化地标,通过“文创+”多元发展,借助农旅、新餐饮、艺术培训等资源打造乡土自然教育共享基地,汇聚融合各类特色鲜明文化搭建起文创空间共享平台 2020年4月,彭州白瓷艺术中心着手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建设工作,组建彭州白瓷文化宣讲、白瓷技艺传承2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2020年以来,中心开展各类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12场,服务群众1000余人次。目前,中心全体工作人员注册为成都志愿者,联合属地社区志愿者,创新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宣扬新时代文明实践思想,传播优秀历史文化,培养非遗文化传承人,以文创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一、基于有形之物发扬传播无形的精神文化 白瓷代表的宋代极简主义生活美学和工匠精神,与新时代“勤俭节约”、“纯真质朴”、“钉钉子”的精神一脉相承,基地通过开展“回归自然”和“重在实践”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倡导和宣扬白瓷精神,推动群众追求健康生活方式,提升人们的思想意识。彭州白瓷作为天府文化又一张新名片,在全国各地亮相,树立了地区居民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 二、活跃基层文化传播活动实现零距离体验 白瓷基地作为传统技艺、文化体验基地,2020年来已推出100余场包括手工制瓷在内的各色文化体验活动,参与人次达2000余人。基地连续开展“乡村如何开展儿童艺术教育”、“乡土教育课程如何与艺术教育机构结合”活动,持续性开办彭州白瓷文创培训班,提供了群众学交流平台,也为现代白瓷文创企业及相关产业输入人才力量,使得白瓷文化及制作技艺在群众中得以发扬和传承。 三、推动艺术交流打通以文化人的最后一公里 一是通过举办“百名陶艺家进彭州”活动,吸引来自以色列、韩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地区艺术家到中心进行驻留创作,举办相关作品展览与交流活动,促进各类艺术文化的碰撞融合,构筑了传统非遗技艺与世界对话的桥梁。二是以非遗技艺白瓷文化传播为基础,开展“彭州优品 生活有味”等文创活动,将文化带入群众之中,在满足群众多样化精神需求的同时切实推动天府文化扎根城乡社区、扎根市民生活、扎根市民心间,打通新时代文明实践精神深入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下一步基地将把更多的非遗元素转化成实物,让非遗文化融入生活中实现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为群众带来美好生活和使命追求。

彭州市朝阳中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结合社区亲民化改造,依托现有1680平米的实践站“主阵地”,在鸿运星城、恒昌贵筑、置信F区等7个小区及“爱心四社”超市建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携手9个社会组织,孵化12支志愿服务队,打造“零距朝阳”、“雏鹰拓展营”、“情系老兵”等8个常态化运行项目品牌,通过温暖朝阳微信公众号、辖区物业、新时代文明实践群等线上平台发布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招募。成立“老党员工作室”与物业公司、业委会定期召开小区共商共治联席会,邀请小区居民代表共同参与,搭建起小区协商议事平台。组建了“红色朝阳宣讲队”、“家和朝阳调解队”等5支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上门服务、延时服务,为居民提供理论宣讲、矛盾调节、治安维护、心理咨询、困难帮扶等志愿服务活动200余次。依托“互联网+服务”方式,创新推出“楼栋管家”模式。59名“楼栋管家”每人都拥有一个特有的二维码,只要扫码,就可以为居民提供代缴物管、水、电、气费等服务,让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便捷的服务。同时,每季度开展“楼栋管家”流动星级评定,由实践站、居民代表进行联合考核,并及时公示考核结果。

磁峰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宣传栏、志愿服务展示厅、政策知识宣讲室、文明大讲堂、心灵驿站、安全体验室、黄金智慧室等7大功能区域,促进各类资源打破界限、优化配置,引导资源合理流向,切实服务群众所需。探索“文明实践+社工+高校”的工作方式,积极对接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等6所高校,建立联席会议机制,组织高校大学生与本地社工联建志愿服务队,开展“一扇窗编程夏令营”、“时间管理夏令营”、“ABC成长英语营”、“儿童领导力”等系列活动,满足孩子们身心健康与多元成长需求;依托文明实践站的“蜘蛛侠”室和室内网络软件,开展“看世界”主题网课等科普活动260余次,服务儿童1300人次。依托磁峰社区历史悠久的竹编文化、饮食文化和旅游资源,发展磁峰麻饼、磁峰竹编等特色产业,前后扶持竹编个体产业4户,麻饼、冻糕、玉米馍等美食作坊17家,农家乐3家,其他服务业190余家,累计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促进人员就业达600余人。

丰乐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从基础保障共促、民族文化共融、教育资源互通三个维度发力,推动辖区汉藏族同胞同心共育民族融合之花,共筑民族团结之梦。实践站建立“1+X”的联络机制,制定了社区“两委”成员定期联系结对“新居民”制度,要求1名社区“两委”班子成员每月联系走访服务藏族群众至少一次,成立了中共黑水县瓦钵梁子乡成都彭州瓦钵籍流动党员党支部,切实解决藏汉语不通的障碍,及时了解他们在思想上、生活上的实际困难,把少数民族困难家庭纳入政府兜底管理。全面摸排辖区内藏族群众就业需求,积极与辖区内企业对接,解决企业内就业5人,为藏族群众免费提供市场摊位8个。实践站通过街面环境改造植入民族文化,规划建成“民族文化特色街”“民族团结示范街”“民族文化长廊”“民俗绿道”等融合阵地,展现社区民族团结和睦、群众安居乐业的美丽画卷。与市教育局对接,积极制定并实施了《少数民族学生融合教育方案》,共解决丰乐社区及周边80名少数民族学生的入学问题。联合桂花镇关工委开展“非遗小小传承人”、“陶艺我最懂”、“汉藏儿童手拉手”等活动300余场,并为40余名少数民族困难儿童家庭提供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改善少数民族困难儿童的生活学习环境。

金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了以“家风家训”为主题的时光广场、以“忠孝文化”为主题的忠孝广场、以“同在屋檐下”为主题的文化大院、展示文化建设的文化长廊等4个文明实践点位,为社区村民打造了多元化的文明实践阵地。社区有志愿者300余人,其中党员志愿者40余人,各类志愿者队伍8支,由站点工作人员,对志愿者按特长进行登记。村民通过智能平台发布需求,平台根据志愿者特长进行派单服务。截至目前已接收群众点单120余单,派单及志愿者接单率达100%,群众满意度98%以上。目前,社区人口管理、村务管理、小区管理均已实现智能化,进入了大数据时代。通过30副智能手环对社区留守老人及残疾人进行定位及健康监测,通过智能平台,收到报警信息1292条,生命体征异常报警506次,围栏报警632次,SOS一键求助报警154次,确保了社区留守老人及残疾人的安全。通过小区管理系统,改变村民落后的生活习惯,提升村民素养,维护社区治安稳定,全面改善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通过村务管理系统,志愿者有效利用无人机巡查、制止私自焚烧秸秆事件多起,处理毒鱼事件2起,有效地保护了社区的生态环境。通过管理系统数据采集,提高实践站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

里仁社区基本情况:辖区面积1.9平方公里,所辖13条街巷。 区划人口:区域内共有57个小区大院,23个居民小组,常住3154户,6515人。属地志愿者情况:截止2022年5月,注册志愿者869人,占辖区人口比例13%。 里仁社区党文明实践站位于东北市街175号,共二层,建筑面积600平方米。与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的社区公园融为一体,具备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的良好条件。 现有6只志愿者队伍,自组织4只,分别是社区网球队、门球队、晨风艺术团、太极武术表演队等。 常年为居民提供社区便民服务,理论宣讲服务,文化服务,教育服务,司法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服务等项目。每年通过收集意见,制定年度活动清单,同时每月公示拟开展活动,供居民自住选择参与。 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家风家训教育为重点,建有家庭文化示范基地、家风家训馆、家风家训回声廊、禁毒文化墙、文明讲堂等实践阵地。

彭州市蟠龙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蟠龙柒治”,以文明实践有力助推共同富裕、文化兴盛、绿色发展、乡村善治,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现代化路径。一治党群阵地,夯实服务基础。有效激活党群资源,建立老党员志愿服务队、妈妈劝导志愿服务队、村魂志愿服务队、新村民志愿服务队等8支志愿服务队,夯实服务力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二治支撑体系,实现广泛动员。以“五户联助、三级联动”组织体系及管理机制为核心,将问题调处、需求满足延伸至基层,网格联动求实效;三治产业管理,助力群众增收。以“蟠龙柒业”合作模式为样板,探索多方参与,多元发展新路径;四治人才孵化,激发发展活力。成立“蟠龙课堂”“乡贤工作站”等,对外引进新村民,对内孵化在地人才,打造文明实践人才库。“蟠龙课堂”于每周二、周四定期开展,精准聚焦群众需求,开展理论政策宣讲、发展技能提升等全方位赋能培训。“乡贤工作站”通过“以工换宿、以工换名、以工换地”三大激励方式,借助蟠龙村公租房优势,持续凝聚离退休干部与各界优秀人士,吸引新村民共谋村庄发展;五治生态环境,转化生态价值。依托志愿者,建设垃圾兑换银行,举办卫生评比大赛,激励群众积极参与共创生态文明;六治平安社区,助推美好生活。设置“红袖套”督察队,积极开展疫情值守、防汛防灾、文明监督等工作,保证村庄平安共创;七治乡风文明,涵育文明新风。设立“村魂志愿办公室”,下设红白理事会、爱心协会、义工队等,多次组织关爱留守儿童、关注低保户、关心孤寡老人活动,深入开展家风家训、移风易俗工作。 曾经以煤矿产业为主的“工业村”,以搭建三级体系平台,通过“实践站引领,集体经济组织实施,带动群众发展”的模式,成功蝶变为发展乡村旅游的“网红村”,示范民宿“无所事事”入围全国民宿TOP50,带动周边近20家农家乐提档升级;咖啡馆、柒村书屋、开窑餐厅等配套相继完成,提供就业岗位60余个,集体经营性收入破百万元,集体固定资产超5000万。蟠龙村走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共促之路,让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了聚人气、提心气、树正气的“加油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