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龙泉驿区十陵街道大梁村:文明助力乡村振兴
大梁村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十陵街道东部,幅员面积7.1平方公里,服务人口13500人,现有党员190名。辖区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蜀王陵及青龙湖、朱熹宗祠、锦城绿道等自然人文景观,同时还紧邻着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运动员村,是一个集历史文化、地理特色与生态美景一体的农迁乡村。大梁村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聚焦“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物质文明、生态文明”五个文明建设,主动探索破解乡村治理难题,使乡村发展局面全面改观。
以文聚能,激发民主参与新动力
(一)搭建“乡贤智囊团”智慧平台。大梁村立足“单独做好小事、联合办好大事”原则,挖掘一批怀揣乡村振兴梦想的退休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优秀乡贤汇聚一堂,组建了一支“乡贤智囊团”,探索制定出“决策参事+服务参与”双机制。智囊团成员除亲身参与乡村治理建言献策外,更助力培育村民传承朱子文化、客家文化、明蜀文化等大梁村特有文化,促进乡村文化共享,为乡村建设蓄力储能,为乡村荣誉助力增光。智囊团成员龚鹏飞老师带队参加全国农民运动会,并在拔河比赛取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
(二)建立“乡风银行”积分体系。在征集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村民依据细则规范自身行为并换取“文明积分”,将积分存入“乡风银行”,每季度凭积分兑换奖品,住在明蜀新村B区的万大爷用文明积分兑换了纸巾、洗衣粉等生活用品,逢人便夸“乡风银行”真实在。乡风银行文明积分兑换活动的物品不仅丰富多样,非常实用,更重要的是这也是村民文明行为提升的见证。在“做好事、攒积分、护环境、换礼品”的“乡风银行”引导下,大梁村进一步巩固了倡导文明行为,争当大梁好人的新风尚。更好地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提升了乡风文明成果,使好习惯逐渐深入人心,让文明新风呈现新局面。
以文化人,孕育文明生活新内涵
(一)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实践活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复兴少年宫等阵地先后举办“道德讲堂”、“乐活明蜀”、“朱子文化”等文化活动20余场,开展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等活动30余次,多形式开展群众性文明素质提升活动,增强群众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注入大运精神、乡村文化等新元素,让乡风文明滋养民风新貌。
(二)选树身边道德模范活动。大梁村将学习宣传先进人物与推荐身边典型事迹有机结合,引导广大群众推荐身边好人、评说身边好事,挖掘宣传了一批老百姓身边的道德模范。先后开展“好儿媳、好公婆”、“孝老爱亲”典范、“龙泉好人”等评选活动,各类先进人物、道德模范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其中有任劳任怨照顾瘫痪婆婆三十余载的好儿媳陈秀英、背着奶奶上大学的孝老爱亲典范刘琳、见义勇为智斗偷车贼的何应彬、卢昌秀等一大批身边好人。用身边人、身边事通俗化宣传文明生活新内涵,焕发精神文明新活力。
以文润善,培植公益新温度
(一)挖掘“慈、孝、恭、和”友邻慈善文化。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省红基会结对共建,引入慈善达人,培育慈善社区基金1支。在慈善基金的积极支持下,我们已开展多次慈善活动,如参与“腾讯99公益日”,1200余名爱心人士筹得善款15407元,以小爱汇聚成大爱,为有需要的人奉献自己的爱心;举办“送爱进山”活动,动员辖区村民为凉山州特吉村的94名贫困孩子送去御寒衣物;开展走访慰问困难群众活动,现已为8户困难群众送去价值约5000元的慰问物资。
(二)搭建志愿服务平台。采取多元志愿服务方式,联合辖区企业单位、爱心商户、党员群众等组建三支志愿服务队。通过村民“点单”、村民委员会“派单”、志愿服务队“接单”模式,开展便民利民、扶贫帮困、就业指导、卫生保健、环境维护等志愿服务100余场次,确保志愿服务项目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充分展现社会文明新气象。
以文兴业,谋划农商文旅新经济
(一)紧抓乡村振兴机遇。以“锦锈天府”大梁项目为核心,联合省供销联社将在未来五年内,投资25亿元,打造“中国供销风情未来田园”产业场景。项目以服务三农为初心,以现代农业与农旅农创为核心,借势山、水、田、林,在项目范围内布局引进100家涉农企业及300家农创研学组织,带动周边6000人次就业人口,并提供相应消费、休闲及娱乐配套,最终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农业旅游研学及农产品展示展贸体系,全面实现项目在土地整理和产业发展双方面的标杆示范。
(二)快速发展集体经济。按照“稳农兴农,发展旅游服务业”的工作思路,积极完善绕城路外农业生产区道路沟渠建设。依托青龙湖湿地公园、锦城绿道、大运村等场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形成大梁特色的整合业态,提高村民生活品质。现已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52937万元,年人均纯收入达13000元,集体经济人均分红超5000元/年,物质文明不断走向新高度。
以文育景,培植生态空间新价值
(一)打造微更新新场景。以辖区独有的青龙湖生态环境本底优势,激活村民环境治理热情;引入成都大学学生志愿者举办“美空间”评比大赛,探索了一套“以问题为导向、公众深度参与”的小区治理方法,结合村民意见和需求打造“明蜀八景”等12个空间微更新新场景。
(二)升级惠民公共空间。升级打造亲民、优美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增设乡村复兴少年宫、农家书屋、儿童之家、村史馆等契合村民实际需求的共享微场景,惠及群众上万余人次。
(三)引入文化共享空间。围绕“客家文化”“朱子文化”“明蜀文化”“大运精神”等四个主题文化,以“生态+文明“为切入点,按时间线为轴将四种文化进行串联,展现十陵客家从湖广至四川的曲折迁徙过程和本土文化传承与发展,以及对未来新生活的憧憬,使生态文明转化新价值。
启示与思考:
全国文明村的创建是大梁村从农业乡村向现代化新农村跨越提升之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如何保持文明创建热情、如何持续巩固文明创建成果,让文明创建如同春风拂过,细雨浸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带动人,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不断完善硬环境,使群众从旁观者到守护者。斥资200余万元,改造了明蜀新村一期农集区供水和电力设施,水泥道路贯穿每家每户,水、电、气、光纤全通,休闲广场按公园形式设计,现已形成绿荫休闲场地,配置多种树种,形成别具风格的明蜀新村园林式小区,绿化率达45%;联合省供销联社将在未来五年内,投资25亿元,打造锦绣天府十陵大梁项目,改善大梁村绕城路外5个村民小组,约480户近1800人居住环境;全面整治辖区背间小巷“脏乱差”问题,重点抓好乱停乱放、占道经营、牛皮癣广告等区域整治。看着大梁村整体环境变得干净整洁,村民们也不约而同成为了环境守护者。
2.不断优化软环境,使群众从旁观者到参与者。从群众最关心、最易接受的方面入手,通过形式多样、扎实有效的宣传工作,提高村民对文明创建的知晓率、支持率、参与率和满意率。每月开展的“道德讲堂”坚持用大白话讲大道理,在价值观引领上求实效,引导村民知荣辱、讲礼仪、守道德、有爱心。在“五个文明”建设引导下,纠纷同比下降90%,人们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发自内心地成为了文明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