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明之笔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文明乡风劲起,美丽乡村入画。龙泉驿区山泉镇桃源村位于成都以东龙泉山脉中西部,地处国家AAAA级景区桃花故里核心区域,是龙泉水蜜桃栽种发源地、“龙泉种桃第一人”晋希天的故乡。
依托良好的生态本底和厚重的人文资源,近年来,桃源村大力推进全国文明村创建工作,不断深化文明创建与基层治理、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互促共融,汇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文明能量,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文明创建
扮靓乡村“颜值”
雕梁画栋、灰瓦白墙,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乡村庭院、文明彩绘,与绿水青山交融成趣……初秋时节,依偎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的桃源村仍犹如一幅意蕴悠长的水墨画,别有一番景致。
环境品质是乡村文明最直观的体现。近年来,桃源村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全国文明村建设为抓手,坚持共建共享,从大处着眼、从细节入手,全力提升村域“颜值”。
持续塑造乡村环境新容貌。成立村组保洁队伍,每日开展垃圾清理行动;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垃圾分类,动员村民做好房前屋后环境改造;常态化开展“最美院落”评比,切实共建共享文明乡村新格局。
持续打造美丽乡村新场景。植绿增景170余亩,打造“小游园”“微绿地”等景观节点28处,塑造“桃源时光轴”“印象桃源”等街心花园11个、2800余平方米,建设桃花故里生态旅游环线3条、近16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2%,全面塑造了“移步换景、观山望城”的生态格局。同时,聚焦优化教学资源,大力引进翰笙东篱学校,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农耕文明的深度融合”,着力培养知行合一、身心和谐的全素能学生。翰笙东篱学校的校长史希明说“桃源村山好、水好、人也好,有一种城市中没有的宁静,在这里生活很惬意,孩子们也更能贴近自然,更好的成长。”
全新打造文明实践新阵地。桃源村把党群服务中心建设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进行统筹整合、统一规划,在功能布局等方面既考虑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的标准性,又充分考量文明实践站服务群众的便捷性和实用性,“合二为一”的桃源村党群服务中心和桃源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落地建成。一场场独具特色的理论宣讲、志愿服务、文化活动通过“实践站”走进群众身边、浸润群众心灵。
针对村民发展农家乐提档升级缺思路、水果上市缺销路、文明素养提升缺培训等,实践站定期开展各种专题培训,及时组织志愿者主动登门了解需求,累计精准开展各种个性化培训和服务,让文明实践成为产业发展的“加油站”。
文明创建
涵养乡村“气质”
文明乡村,既要看“颜值”,也要看“气质”。丰富乡村内涵,打造品质乡村,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构建社治新格局。聚焦桃源村地域广、人员散、无门禁等问题,依托“微网实格”工作机制,探索实施“小散居、大院落”特色基层治理模式,按照“区域邻近、自愿组合、居民认可”原则组建院落共建组织、推选院落管家,切实构建形成“一院一长”的治理格局,真正推动治理力量落实到每个村组、每户群众,有效破解乡村院落治理难题。针对当前疫情复杂严峻形势,桃源村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积极动员全体村民,创建成都市“无疫社区”。
培育文明好乡风。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运用积分制、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等方式开展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助推“乡风更文明”。桃源村3组村民黄昌潘6年前因意外瘫痪,丧失行动能力,其妻子张秀华不离不弃,每天坚持用轮椅推着黄昌潘在村里活动。无论风雨,我们总能看到妻子推着丈夫漫步在青翠的山林中。敬爱扶持,相守到老,黄昌潘夫妇的婚姻观为桃源村村民树立了良好的夫妻榜样,助推家庭和谐新风尚。同时,组织志愿者定期给村民进行移风易俗宣传,引导群众做到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倡导文明节俭之风,争做新时代文明新风的践行者,让移风易俗之风真正吹入寻常百姓家。
文明创建
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春赏桃花、夏摘蜜桃……上世纪80年代首届桃花会以来,龙泉山桃花逐渐名扬四海,一年一度“桃花节”更是成了成都人与春天的“约定”。在文明之风的吹拂下,“桃花经济”越开越艳。
文明创建推动产业发展。近年来,随着文明创建工作的持续开展,桃源村环境品质持续提升,民风更淳朴、乡风更文明,推动民宿产业和乡村旅游业加速发展。目前,桃源村有市场主体投资建成投的运半山归墅、“两忘”等新经济新业态24个,2022年上半年吸引游客104万余人次,产额收入突破3900万元。与此同时,桃源村积极打造“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00余亩,研发“桃花蜜酿”等桃文化高品质衍生产品,探索“露营基地”等新兴业态,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超40万元。
2021年,桃源村依托“党建+旅游+民宿”平台助农销售农产品20余吨,助推水蜜桃果农户均增收20%;收储村民闲置农房和宅基地56处,出租给民宿业主、集团企业等承租方30余处,助推村民增收300万元、增幅50%,辐射带动周边200余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2021年桃源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8万元、较龙泉驿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0.2万元,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持续增强。
产业发展助推文明提升。“我走过许多地方,最后被桃源村的人和景打动,最终选择在这里打造我人生中的第一家民宿。”半山归墅创始人姚双是最早一批的“新桃源人”,他们将新的民宿经营理念带到桃源的同时,也积极参加辖区治理,辖区中的不少小景观都是“新桃源人”参与设计的。
随着旅游业和民宿产业的发展,桃源村积极整合并招募本地村民、外地民宿主、外来游客以及在校大学生、文艺工作者等200余名志愿者组成桃源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桃花红志愿服务队”,志愿队下设“党旗红”“惠民红”“少年红”“产业红”“文艺红”“文明红”等8支小分队,切实构建形成服务村民、服务游客、服务景区发展和产业振兴的“一张网”。
疫情期间,不少民宿业主主动报名参与疫情防控、化身疫情防控志愿者,协助配合“两委”干部开展核酸检测、卡口执勤、物资发放、就医配药等工作,和“两委”干部一起奔走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当好疫情防控的“支援兵”。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俨然成了一道道文明的风景线。
“在这工作生活了5年,这里早已是我的第二家乡,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能为村民们做一点事,我感到很高兴。”来自广州的95后青年陈炳林说到。
如今的桃源村治理有序、环境优美、产业兴旺、乡风文明,进一步促进了农旅融合、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也让当地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启示:
(一)经济发展和文明创建本是同频共振、相得益彰。一方面,创建文明村能够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营造城市优美环境,努力维护社会优良秩序,全面提供社会优质服务、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等,激活乡村的内在潜力,夯实经济建设的硬件基础,不断提高乡村文明程度和村民文明素质,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从而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创建文明村也离不开经济发展这个基础。文明创建,需要改善城市环境,强化基础建设,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加大市民法制、文化、道德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力度,而这些方面的工作都需要经济做支撑。因此,城市文明创建与城市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城市文明程度越高,经济发展越快;经济发展越快,城市文明创建步伐也越坚实。
(二)文明创建需要共建共享。创建之本,首在治心。文明城市,不仅要有生态环境良好、基础设施便利、社会经济繁荣等物质文明硬条件,也要有文明和谐、风清气正、崇德向善的精神文明软条件,不仅要城市有颜值,也要城市有温度,而后者也是前者得以巩固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否则即便拿到了“全国文明村”的牌子,也端不稳。创建全国文明村,不仅需要党委政府的顶层设计和推动落实,也离不开群众力量汇聚形成的社会合力。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明创建的根本和灵魂,纵向贯穿全过程,横向渗透各领域,真正使全体市民理解、认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显于行,为创建工作创造出强大的内生动力。
(三)文明创建需要久久为功夫、常态长效。文明城市创建是一个长期、动态的系统工程,创建内容包罗万象,每年都有新变化新要求,绝非一日之功,不能一蹴而就,无法一劳永逸。因此,创城工作既要强力“攻坚”,又要把攻坚成果转化为长效治理。必须树立攻城拔寨意识,把工作做在平时,把功夫下在日常,保持创建工作“不断线、不降温”,日日为继、久久为功,实现常态长效,才是创建成功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