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文品句 体会古堰美韵 -> 《寻找向峨》 返回首页

《寻找向峨》

 |王国平

我的兄长龚学敏曾在诗歌《在都江堰去向峨的路上》中如是写道:教科书的马在泛黄的声音中饮水/一遍遍地咀嚼/灌县的帽子,直到神仙的草料/老迈成水做的门票

路上凤物已然如此迷人,向峨之美又该怎样惊艳?

凭借这些句子的指引,按照这些方言的来处,依仗这些河流的走向,我们能否在春天里找到向峨?

而更多的人想问:向峨究竟在哪里?

邮戳上

十几年前,当我们在信封上郑重地写下“611834“时,那就意味着,又有一封信将带着主人的问候、思念、牵挂与祝福,穿越千山万水,抵达一个叫作向峨的地方。

那时,向峨的确是一个不大为人所知的地方。

向峨乡位于都江堰市东北部,属浅丘山区,森林覆盖率达72%,是植被最完好的乡镇。这里常年云雾缭绕,碧水清澈,奇岩怪石,茂林修竹,宛若人间仙境,恰似世外桃源。

尽管向峨乡幅员59平方公里,拥有1个社区,12个村,12000多人。但是,如果我们把向峨放在世界版图来看,你会惊讶地发现,它也就是一张邮票大小的地方。

甚至更小,小到一缕清新的空气,一粒绿色的尘埃,一滴洁净的水微。尽管它小,但并不是可有可无。就像世界上不能没有空气、尘埃和水一样,我们也不能没有向峨。

如今,人们已经习惯了不再写信,而更愿意在信息的高速公路上狂奔。但我依然愿意固执地在向峨的山水间,泡一杯茶,让生活慢下来。然后掏出笔,给世界写一封信,告诉大家:这里是一个怎样世外桃源般的地方,有几座葱茏的山,有一处安静的湖,有一片无边的花,有一群勤劳的人……

然后,轻轻地写下:611834

轻轻地,生怕打扰了它的安宁与幽谧。

岁月里

3500多年前的某个清晨,万物仍在沉睡,露珠在树叶上轻盈地滚动,向峨还在梦里安歇,就连最勤劳的鸟儿也才刚刚做好鸣叫的准备。而此时,一路叽叽喳喳的蜀语,正在悄悄地唤醒向峨的每一处山水和神经。或许,连向峨都没有想到,这些操着蜀语的人将在此书写怎样古老的历史。

彼时相当于夏朝时期,古蜀王鱼凫和杜宇部落从岷江上游,沿着蜿蜒的河谷,顺流而下,一路东来,寻找新的家园。他们翻越龙门山、九鼎山,经白水河与白沙河交界的磁峰后山尖尖山、虹口分水岭的老熊坪到达现在的向峨乡和磁峰镇,这两座莲花湖畔的小镇成了古蜀人最早的栖息地之一。

尽管历史已经久远得足以让这一群人蜀语斑驳、面目模糊。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想象他们很可能为了选择从哪条道路进入成都平原,而进行了反复的比较和激烈地辩论。或许是命运,或许是注定,或许是向峨的青草沿着山脊漫过的芬芳打动了他们的鼻翼。最终,他们选择了这里。

事实证明,古蜀人的选择没有错,这片土地层峦叠嶂、水草丰茂,竹林繁盛,适合放牧与耕作,古蜀人在这里开启了一片崭新的天地,生息得到休养,随后才逐步向成都平原迁徙,而向峨这片山水成了古蜀岁月里的深深履迹。

传说中

中国幅员之大,城镇之多,罕有匹敌,怎样来识别每个乡镇的身份?我以为,除了地理标识之外,文化标识尤为重要,特别是当地之神话传说与历史掌故让人心摇神驰。

比如张家界之刘海砍樵,武陵源之桃花源记,雷峰塔之水漫金山,都江堰之望娘滩……无一处无来历,无一处无故事,而这些故事,正是喂养当地风土人情的文化源泉。

向峨也不例外,今止拈三例即可见其一斑。

李冰未修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前,川西坝子年年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害。李冰父子听说在玉垒山旁的岷江边潜伏的孽龙是造成洪灾的元凶。为了惩戒孽龙,李冰父子用了许多办法,最终李二郎将孽龙降服。李二郎疲惫之下,在战场旁边的沟边进行休息,顺便也将一脚的淤泥在沟中清洗了个干净。周围的农夫见刚才天上还乌云翻滚、电闪雷鸣,现在却出现了一道美丽的七彩彩虹。走近一看,原来是李二郎在洗脚。洗过脚后,李二郎也踏着这条彩虹离开。后来,当地的乡亲们经常在夏天赤脚于沟中洗脚,希望沾上李二郎的灵气。这条沟就是向峨乡石碑社区的洗脚沟

南宋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李汉成带着家人从湖北辗转来到向峨乡,用茅草和树木搭起简易的茅屋七间,在此安家落户,开垦创业。多年后,其子李元志高中状元。向皇上请求到回乡为官。皇上便授李元志为汾州(今彭州、都江堰和崇州一代)知府。当地土匪猖狂,社会混乱。为治理地方,李元志招兵买马,在七间房一带训练士兵,如遇土匪出没,便派兵讨伐。不想到了明洪武十三年(1379年),朝中谗臣向朱元璋密告李元志在汾州建立自己的武装,明着维护治安,暗地预谋造反。朱元璋大怒,立即宣旨革职严惩。李元志得到消息,便趁着夜色,逃离七间房,从此了无音讯。

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张献忠攻入四川,整个四川都被张献忠所部弄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今都江堰市向峨乡、蒲阳镇和彭州市桂花镇三地接壤的一座山头,张献忠部来此之后,便将这里做了他的营地,在山头插上了自己的旗帜。他的部队在此烧杀抢掠,而群众却敢怒不敢言,像躲避瘟疫一样,避而远之。大家相互传言,不要再去插着张部旗帜的山上了,久而久之,那座山头便被叫做插旗山了!从此以后,据说每逢天晴时从成都都能看到山上的三棵大树,一颗处于向峨乡,一颗处于蒲阳镇,还有一颗处于桂花镇,犹如三个士兵各自把守在各自的领地,亦成一道景观。

每一个传说,都寄托着向峨人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

山色中

自从著名学者吴稚晖先生在青城山提出了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并勒石以记之后,峨眉的名气便与日俱隆。

大家可能知道,乐山有一座二峨山,又叫二峨嵋,为峨嵋四峨之二。然而,有谁知道,在向峨,也有一座峨眉山,因其山势较低,故曰二峨眉二峨山

无论峨眉山或其二峨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地方,但向峨的二峨山却像一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女子,对广大游客来说,遍布着美景,充满了神奇,等待大家来揭开她的盖头。

向峨二峨山海拔2095米。山上古木参天,竹林蜿蜒,保持着原生态植被,漫步其间,恍如置身原始森林。登山之路几乎是当地农户上下山之小径,甚至无路可走,极具挑战性和穿越感,这正是驴友们欢喜之所在。山上有一雾洞,当雨雾天的时候,雾气从洞中冉冉升起,冒出股股白烟,弥漫开来,氤氲遍野。而仙水池畔野花怒放、芳草齐腰、树木苍翠,更衬得满池碧水映着蓝天,仿佛如花仙女刚刚沐浴归去。

最警醒的故事,莫过于二峨山上的漏米石和接米槽。相传山上曾经有座小庙,庙里有和尚居住,从来不缺粮食吃。原因是庙旁岩壁有个洞,每天从洞里漏出米来供人食用。说来也奇怪,庙里有多少和尚,它就漏出多少米,不多也不少,刚好够吃。一天,一个新来的和尚起了贪心,想从洞里多得点米,他就偷偷地把石壁上的小孔凿大。结果可想而知,石壁再也不漏米了,贪婪的和尚没米吃,庙子也就逐渐荒芜了。

二峨山顶本有座道教建筑真武宫,据说有上千年历史,以前香火很盛,后来渐渐冷清,如今只剩下一些闲砖碎瓦,残垣断壁,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它曾经的热闹与辉煌。

登顶一呼,四山群应,极目远眺,左彭州、右龙石,中都江堰。高山耸峙,平畴千里,历历在目。有游客建议说,如果能在此修一条玻璃栈道,风光绝对不亚于张家界。

其实二峨山明白,它不做第二个张家界,只做回自己。

自自在在的绿,潇潇洒洒的红。

桨声里

薄雾缭绕中,莲花湖上的小船欸乃一声,唤醒了向峨。

当世界正在迈步进入工业时代时,向峨果断地关闭了它曾经的经济命脉——大煤矿与小煤窑,把青还给了山。

当人们疯狂地利用各种水源搞水产养殖时,向峨毫不犹豫地让莲花湖回归了低碳、环保与生态,把绿还给了水。

从此,这座叫莲花的湖便拥有了青的山和绿的水。

清晨的莲花湖被一层洁白的薄纱笼罩着,雾气袅袅,恍若仙境,微波荡漾的湖面,一条小船缓缓地划过,几只白鹭优雅地掠过,数片白云静静地飘过,偶尔一尾或大或小的鱼儿跃出水面,惊起的漪涟一圈一圈荡开去,一切如此静好。

太阳从东山升起,在阳光的照射下,青峰倒映其中,湖水波光粼粼,惹得青山也在水中舞蹈。渐渐地,日光愈烈,湖面变成了淡黄色,连那层薄纱也变成了黄色,万千金色光线,仿佛是洒在湖面的锦线,要绣出一幅美丽的《湖光山色图》,待这层薄雾慢慢散去,一切又变得那么清晰自然,蓝天、白云、湖光、山色……此时湖面更加生动而富有朝气。

傍晚时节,远山横亘,彩霞满天,仿佛连天际都燃烧了起来,夕阳西沉,流金般的岁月在湖光中渐行渐暗……

倦鸟开始归巢,劳作了一天的人们,轻轻地摇动着木桨,划着船,驮着鱼虾,驶向炊烟升起、家园朦胧的地方。偶尔一两声鸟鸣,和着轻缓而悠闲的桨声,把最后一抹夕阳送归。

向峨,从桨声中醒来,复在桨声中睡去……

节气里

作为一年中24个节气的第二个节气。雨水节寓意天降甘霖,大地春回,万物复苏。于是,春天来了。

而向峨人,却有着自己的过节方式。这一天,女儿女婿要给父母送节。先在家里炖一罐溜耙的罐罐肉,以猪脚为主,辅以红枣、雪豆,然后上街去扯一丈二尺长的红带带,如果逢农历的润年润月还要增加一对竹椅子。到父母家后,由女婿亲自把红带带给父母系上,保佑父母不会劳累腰痛,然后奉上炖得软烂的罐罐肉,便于牙齿掉了的父母享用,表达孝心。送去竹椅子则是为了让父母多休息,少劳动,安享晚年。

春天是竹笋最好吃的季节。雨水节过后,向峨万亩竹林基地和散布各处山林的野生竹笋纷纷破土而出,笋为蔬中珍品,但大多产于春季,而向峨的竹笋则可一直持续到冬天。自古以来,古人诗云: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要想不俗也不瘦,餐餐笋煮肉。,因此当向峨的跑山猪、跑山鸡配上脆嫩味美的竹笋,人们的舌尖便开始跳舞了。

清明前后,阳春三月,在漫山遍野的春光里,向峨的茶叶在节气里一点一点的绿了。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向峨的万亩茶叶基地和茶溪谷,挎着篮子,迈着碎步,走在瓢着茶香的春风里,采摘着嫩绿的茶叶,也采摘着春天……喜欢动手的游客,还可以自己学炒茶叶,杀青、摊凉、揉捻、烘干等系列程序之后,再亲自泡上一杯自己制作的茶叶,水汽氤氲间,人们便在向峨完成了一次茶与灵魂的对话。

金秋时节,向峨又迎来了猕猴桃的丰收洗礼,漫山遍野的猕猴桃树上硕果累累,向世人展示着向峨的秋韵与富足。当各种口味的猕猴桃被勤劳的向峨人从树上摘下来时,这些饱含多种维生素的果子便走向了祖国的四面八方,甚至漂洋过海,把向峨的味道带到向峨人都没有抵达的地方。

……

如果你一定要问我:向峨在哪里?

我只能告诉你,向峨在诗里、在画里、在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