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心的奖赏
作者:兰静
生活中见过一些“宁可死后烧千堆纸,不愿生前端碗饭”的“孝子”,而石友贵是一股清流,他的孝心,感动了无数人,在都江社区传为佳话和美谈。
找到石友贵家时,正是午时一点左右,石友贵正蹲在床边,为母亲一口一口地喂饭。石母坐在床上,形容枯槁,状如朽木的身体,仿佛一碰就倒。要不是蠕动着的嘴巴在吃着儿子喂进的浅绿色的糊糊,感觉面前立着的就是一具木乃伊。站在旁边的妻子李琼说:糊糊是用菜和米一起打碎熬制的,母亲的牙齿全掉光了,正常的饭菜根本就嚼不动,无法消化和吸收。给母亲喂完了,石友贵将水杯端到母亲嘴边让母亲漱口,母亲如婴孩般在石友贵柔声细语中机械地完成,石友贵抽出纸巾为母亲轻轻地擦拭了嘴角。
生命如一场轮回,你把我养大,我伺候你到老。羔羊跪乳,乌鸦反哺,那是血脉里最深沉的眷念和不舍。
石友贵说别看母亲现在这个样子,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个能干人。上世纪七十年代,石友贵都江村的家离生产队的土地很远。有次生产队分土豆,母亲牵着七八岁的他,走了两三里路硬是把一百斤左右的土豆背回家。再能干的人也经不起命运的捉弄,母亲三十多岁的时候,因感冒误将中西药一起混吃导致嘴唇乌紫,出血不止。父亲连夜将母亲送到华西医院就诊,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着急的父亲用了各种偏方,信了风水,最后都毫无回天之力。
石友贵眼里噙着泪花,由于母亲的精神失常,小时候常被别人骂成“疯儿子”。他说其实父亲更辛苦,为了医治母亲,什么方法都用过了,后来在单位上班又把腰杆打断了,石友贵为此偷偷哭了很多嘴。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少不更事的他一夜之间成长了。作为家中独子的他初二都没毕业就含泪辍学,从父亲手中接过重担扛在自己稚嫩的肩上。我的眼睛潮湿起来,为这命运多舛的一家人,为石友贵小小年纪然并不缺乏的担当和孝顺。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石友贵的妻子李琼在当年别人说亲的时候,是不愿意的。家里有个疯婆婆,这不是睁着眼睛往火坑里跳吗?公公为了撮成这门亲,对李琼说疯婆婆活不了几年了。造化弄人,当年说这话的公公自己都没想到竟然走在妻子的前面,迄今已走二十来年了。
石友贵要挣钱养家,嫁过来的李琼自然又替老公担起照顾婆婆的责任。那时婆婆四十多岁,生理期的时候把经血糊得到处都是,李琼为她洗澡,换洗衣服,精神失常的婆婆力气很大,对李琼又打又骂,李琼咬牙坚持着,从没抱怨一声。这位与婆婆毫无血缘关系的儿媳照顾婆婆也近三十年了。石友贵内心挺感激妻子的。他后因工伤,视力四级残疾,拉过三轮车,搬过蜂窝煤。为了更好照顾母亲的饮食起居,他找了个离家近,时间自由的保险员工作,也申请了长期照顾护理险。好心的村长叫他把母亲弄去重新鉴定,如能评上一二级,护理险每月可以多拿五六百元。石友贵心疼本来就靠一口气活着的母亲,再把她搬上搬下的,怕老命都要被折腾没。为了母亲的安危,他拒绝了。
石友贵并不觉得母亲是个累赘,从他怡然自得的脸上看不出对生活丝毫的抱怨。为怕躺在床上的母亲烦闷,他为母亲买了轮椅,常把母亲推出去走走,看看风景,直到母亲完全躺在床上再也不能下床了。他每天早上帮母亲翻身擦拭身体,为母亲精心搭配既好消化又有营养的流食,然后耐心地一口一口喂给母亲。
石友贵说,如果母亲哪天走了,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出去旅游一下,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因为现在照顾母亲,他们哪里都不能去。亲戚朋友的红白喜事,他们很多时候都是随了礼,没去吃酒碗。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而石友贵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百善孝为先”。他为我们这个时代筑起精神文明的路标,鼓舞着每一位儿女饮水思源,知恩报恩不忘本。正如石友贵说的为了母亲,自己问心无愧。
“父母本是再世佛,何须千里拜灵山”。我想如果石妈妈能开口说话,能自由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她一定会将儿子紧紧搂在怀里,这是一个母亲对儿子这么多年的不离不弃的最大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