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诗歌学会、《星星》诗刊、重庆新诗学会20余位川渝诗人受重庆潼南区作协邀请,赴潼南开展川渝诗歌创作交流活动,以诗歌为桥梁,搭建川渝两地文化交流平台,为两地协同发展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川渝诗人合影
据了解,潼南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革命文化积淀,近年来在成渝新型工业基地、渝西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发展令人瞩目。在两天的交流中,诗人们考察了崇龛镇乡村振兴发展动态、陈抟故里和双江古镇的开发与保护情况,并满怀崇敬到杨尚昆故居、杨氏旧居参观学习,了解其深厚文化内涵,收集创作素材。
在交流座谈会上,重庆新诗学会会长、鲁奖获得者傅天琳,重庆市作协副主席、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蒋登科,重庆市作协荣誉副主席王明凯,四川省诗歌学会会长曹纪祖,《星星》诗刊副主编李自国,《四川诗人》杂志主编、四川诗歌学会秘书长熊游坤等川渝两地诗歌名家共话川渝文化交融与巴蜀诗歌流变,并分享了自己对诗歌写作的看法及创作经验。

座谈会现场
诗人们一致认为,诗歌是一门融文学、哲学、政治、经济、社会、心理等一体的综合艺术,在诗歌创作中,要注重文化底蕴、生活积累、个性辨识度等的提炼。同时,需要多阅读、扩大视野、关注名家作品,才能创作出更优秀的诗歌内容。座谈会氛围浓厚,诗人们都积极表达着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并指出在诗歌创作中应注意诗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避免诗歌同质化。就目前的诗歌创作内容而言,反映地理、旅游生活的诗歌较多,反映城市变迁、生态环境、都市生活的作品较少。对于乡村题材的诗歌,有些诗人的创作内容还停留在记录农村一穷二白、脱离实际的写作模式中。
“诗人要忠于生活,坚守真实、灵魂写作标准,抒写家国情怀,展现其异于其他文学门类独特的魅力。”傅天琳认为,今后,应加大川渝诗歌碰撞、交融力度,以文学的方式,助推成渝两地经济圈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