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称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等, 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近日,成都文明网策划开展“文明清明正当时”网络文明传播活动, 邀请广大网友讲清明故事、晒清明习俗、诵清明诗歌……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pp一起走过的日子:每年清明时节,家里的人都会准备好祭品去上坟,也会带着小孩子去踏青。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所以,人们就趁扫墓之际,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但每到此时,我心里却总有一股淡淡的忧伤,虽然到处是青枝绿叶,景色怡人,但感觉人生一世忽然而已,应珍惜当下。
@一二一二: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大约有3种说法:有的人认为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因为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有的人认为是为了辟邪。因受佛教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的影响,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清明既然是鬼节之一,值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还有的人认为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当年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
@金堂县淮口一小:2020年感恩勇士献身于危难之际,而今终拨开乌云见暖阳。春风中,绿樱桃舒展着枝叶呼吸,颗颗青杏在枝头傲立,丝丝柳絮给池塘盖上薄被······孩子听闻“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缠着要自己栽一棵最爱的枇杷树。得知明日春雨润大地,于是乎,全家带上“离家”的小树苗、锄头、水桶开始了2020年的植树活动!愿春雨飞洒,生机勃发,树木十年有天地;微光汇聚,星河闪耀,树人百年护山河!
@文明55500:清明将至,疫情渐稳,正是放风筝的大好时节。久居家中数月后,父母终于能带着孩子出门踏踏青,沐浴阳光,舒展筋骨。一家人拿着风筝来到郊外,爸爸在远处举着风筝,稚嫩的孩子牵线奔跑,放飞风筝。听人说把风筝放上蓝天后,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带来好运。看着高飞的风筝,希望它能带走2020年以来所有的厄运,迎来春暖花开!
@萱宝Penni:“荡秋千”盛行于唐宋时期,是清明节风俗体育活动之一。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个秋千不腰疼”,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还可以培养勇敢精神、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哟。“小姑娘荡秋千,一荡荡到云里边,摘朵白云当裙子,摘朵红云当披肩……”
@热心志愿者达人:作为一个吃货,我最印象深刻的清明习俗便是“吃青团”,把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莲蓉、蛋黄、肉松,吃起来不甜不腻,还带着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每次家里做青团的时候,都会望着那蒸笼蠢蠢欲动,因为,好像只要轻轻咬上一口,就能拥抱一整个春天。
新都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代言人香妹儿带你了解新都区抗战英雄—王铭章烈士的英勇故事。王铭章(1893-1938),字之钟,汉族,四川省新都泰兴场人,民族抗日英雄……[详情]
一个名叫王电工(别名)的老实人,身体常年不好,儿女也都在外面。有次得了重病,医生说至少要休息三个月,但他一个月不到又走街串巷忙活了。两个月后他去世了,但人们有时还会想起他……[详情]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扫墓祭祖和远足踏青的日子。想念已故的亲人和朋友,省思现在,念想未来。愿岁月静好,人心清明。请看德源街道菁蓉社区以视频形式向大家讲述身边“真”英雄故事……[详情]
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英雄壮举,激励和教育了几代人。在1952年10月19日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的营奉命再次反击597.9高地。当连续攻下敌人数处阵地后,部队……[详情]
在烽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年代,祖国大地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为了民族的安危,冒着枪林弹雨与日寇浴血奋战,让我们敬仰。今天给大家讲述战地记者沈文林的故事……[详情]
1929年,王二小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王二小没有去上学,而是去地主家放牛讨口饭吃。当时,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详情]
清明时节寄哀思,花香袅袅故人知。烧纸旧习莫仿效,文明上坟好风气。
创新方式,文明祭祖。以现代文明的方式表达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情感,将传统的扫墓祭祖延伸到传承家风、弘扬革命精神上来。
低碳过清明,推广网络文明祭扫。
平安过清明,重视防火和交通。
清明时节,平安祭扫。疫情防控,人人有责!
祭扫在心不在形,别样清明一样情!用文明环保的方式追思故人,共度绿色、文明、安全、节俭的清明节。